借新教材之帆 助力教师成长——海门“语文本体教学”名师工作室磨课活动小记 ...
海门“语文本体教学”名师工作室磨课活动小记
从小学语文部编教材进入课堂开始,“语文本体教学”名师工作室在领衔人王敏校长的引领下便开始了对新教材的研读与探索。新的教材编排体系、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策略实施之间不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老师们的课堂也在不断努力朝向知识、生活与师生生命深刻共鸣的理想境界。 11月13日,为公益助教行做准备,工作室成员李承宏、范锦华、陈慧、潘樱和许秋洋五位老师在东洲小学录播教室进行了集体试教,也为工作室首轮磨课活动拉开了序幕。此次开设的五节课主要围绕说明文和口语交际两个主题进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集中磨课之前,上课老师与领衔人、团队伙伴已经进行了多次网上教研,每位上课老师都在自己的学校进行了试教。 上午第一节是李承宏老师呈现的三年级说明文《纸的发明》。三年级的孩子刚刚开始接触说明文,脑海里还没有说明文的意识概念。鉴于此,李老师巧妙设计突破难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图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课文选编的意图。 其次是范锦华老师带来的三年级说明文《赵州桥》。范老师正确处理教材,紧紧抓住赵州桥的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精心设计环节,还运用文本现有的资源对学生渗透方法,解决了课文的难点。 随后,陈慧老师为我们执教了口语交际课《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一个个情境的创设,一段段融洽的交流,把学生从课堂带入了生活,而口语交际课所要达成的训练目标则则润物无声,深深扎根于孩子们的心里。 三节课结束后,在王敏校长的组织下,黄华、蔡海蓉和徐磊磊老师分别对三节课进行了评课。 黄华老师提出建议,《纸的发明》可以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几千年前文字首先刻在什么地方?再刻在什么地方?后来又刻在什么地方?一边读,一边交流,边梳理,边板书,形成知识结构图。教学中可以由扶再到放,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们有章可循,有法可用。 蔡海蓉老师也主评了《赵州桥》一课,她指出,在孩子们看过了现代国内外著名的大桥后,可以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座古老普通的桥呢?激发学生对赵州桥这座世界闻名的桥的兴趣,有了这样的过渡,最后就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不仅在介绍桥、赞美桥,同时也是在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徐磊磊老师点评了陈慧老师的课,她认为陈老师的课堂节奏令人舒适,课堂中有对口语交际类型的课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并建议口语交际要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形成互动,通过自然而富生活化的呈现方式,凸显口语交际课重“交际”这一特点。 下午首先为我们呈现的是潘樱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整堂课自然流畅,学生情绪高涨,乐于表达。在真实有效的互动中激活思维,让学生获得平等交际的权利,培养了合作精神。 第二课由许秋洋老师执教口语交际课《劝说》。课堂上,她引领孩子们在交流中探究劝法,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运用劝法,扎扎实实地锻炼了孩子的口头交际能力,引导孩子懂得劝说时应语言委婉、理由充分、感情真诚。 两课结束,高姗姗老师和姜东英老师分别对两节课进行了评课。 高老师提出,口语交际要进一步明确重点和难点,围绕重难点采取有效的设计。 姜老师认为,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独特,教学内容把握准确,尤其是小妙招的运用十分吸引人。 一整天的磨课活动中,领衔人王敏校长全程参与,对每一节课都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同时结合语文本体性教学追求的理念,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策略的使用以及课堂的细节处理等提出了修改建议,让每一位上课、评课的老师受益匪浅。工作室成员们也结合课堂观察进行互动点评,纷纷献计献策,每一个人都沉浸在团结共进的温馨氛围中。工作室成员会以此次磨课活动为契机,进一步钻研统编版教材,凸显“语文本体教学”,为后续的“公益助教行”做好充分准备。 |